匡超人是吳敬梓在《儒林外史》中著墨最多的一個人物,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,勤學上進的淳樸青年,知縣李本瑛感其嘉行,便提攜他中了秀才。但不久知縣被人誣告,他怕受牽累便投靠了親戚潘三。恰逢潘三不在,于是匡超人便終日與一群“假名士”廝混在一起,這些假名士多是科舉不第,便想找一條“終南捷徑”:刻詩集,結詩社,詩酒風流,充當“名士”。他們滿嘴的不慕名利,卻又做著名利雙收的生意。因為恩師已經罷官,無人提攜,匡超人便投入到這“終南捷徑”當中了,而其思想也在悄然發生著蛻變。
遇到潘三,是匡超人人格質變的一個關鍵;潘三是一個包攬詞訟,拐帶人口,買囑槍手的市井惡棍。匡超人羨慕他出手闊綽,便與其狼狽為奸,幫他偽造文書印信,替富家子弟上考場。潘三并沒有虧待匡超人,幫他娶妻安家置業;但在其事發被捕后,匡超人暴露出了他那寡情薄義的嘴臉:逢人便說“潘三哥所做的這些事,便是我做地方官,也是要拿他的”為撇清關系,他打發妻子回鄉下;在妻子死后,他為了榮華富貴停妻再娶。那個老實本分的匡超人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虛偽無恥的陰險小人。
匡超人的墮落,固然有環境的影響,但更多的是他自身的原因,不潔身自愛,貪婪虛榮,急功近利,一味地隨波逐流,以致越走越遠。這是人性的悲哀,也是當時社會的悲哀。